紫砂雜件

(轉載文章)“中國官方不再評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引爭議

“官方不再評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引爭議(轉載網路文章)

近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不再由中國工信部“官方承辦”的消息,引發了人們對大師評選的思考。
大師一詞本來是一個歷史文化概念,在今天,卻幾乎成了一頂人人可戴的“高帽”,大師評選似乎成為了市場價格的催化劑。究竟,大師應不應該通過評選產生?評選能出“真大師”嗎?大師又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養和技藝?業界專家、藏家各抒己見。

----------------------------
爭論正方——
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微博]:

有些“大師”不過是欺世盜名之徒,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不再“官辦”,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因為大師本就不應該是評出來的,而是後人公認的。在當前社會審美缺失的情境下,評選大師會誤導大眾,使某些人為了私利將大師變成一種概念去炒作。
近十幾年來,“工藝大師”、“藝術大師”、“國學大師”等詞語,已經變成了流行慣用語。本來,真正能稱得上大師的藝術家,必定在其領域對人類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思想起到了推動或提高的作用。但實際情況是,“大師”稱號常常被濫用甚至被利用——將這一“高帽”戴到對方頭上,是為了謀取一定的好處。
其實,大師是需要經過時間沉澱、歷史檢驗的,是後來人對有傑出文化貢獻的前人的尊稱。當我們以挑剔而又比較客觀公正的眼光來看待前人,能稱為大師的鳳毛麟角。數數近現代的畫家,我以為也就吳大羽、林風眠、潘天壽、石魯、李可染、趙無極、吳冠中等不多幾位吧。
能被冠以“大師”稱謂,還必須獲得大多數人的共識。像所謂清代正統畫派的“四王”,他們的影響力很大,現在某些人也喜歡吹捧他們,但我認為他們遠不夠大師的檔次。大師的作品一定得有創新性,能體現時代精神,並能成為後來人眼中的傳統。而“四王”所做的只是繼承、臨摹,作品千篇一律,雖然形式上做得完美精緻,但缺乏開創性,更體現不出時代意義,這與大師的精神高度相差十萬八千里。
當下,我們可以說正處於一個“山寨版”時代。無論工業製造還是工藝美術,或者美術領域,大多都是複制別人。人心太浮躁,大家都不肯沉潛下來發現創造,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一味臨摹古人,一切都往後看,然後打著“繼承傳統”的旗號,招搖撞騙。這怎麼可能成為大師呢?最多只能算是匠人。
當下,我們還可以說正處於一個美盲時代。大多數人買作品看的是頭銜、官銜,而不是買藝術價值本身。投機者就利用了大眾這種心理,拼命往“大師”的路上擠,哪還有時間和心思搞創新?現在有些所謂的紫砂壺大師,不僅不好好搞創作,還以“代工壺”欺世盜名。
所以,直接加封大量當代大師,其實是一件挺荒唐的事,再蓋上“官辦”的印戳,危害更大,取消“官辦”無疑是好事。

----------------------------
爭論反方——
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孔昭明:

“國大師”是行業的金字塔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即使下放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也依然是國內最權威的大師評選,與​​其他的各種行業性的評選不可同日而語。同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為行業的金字塔尖,其評選可以極大地鼓舞行業士氣,帶動更多人從事這個行業,對促進工藝傳承,對整個國家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發展,都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其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至今已進行了六屆,也多次變換主辦方。前四屆都是由輕工部主持的,第五屆由國家發改委評選,第六屆才由工信部負責,現在又到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雖然是行業協會,但跟以前的輕工部是有歷史淵源的。“中國輕工聯合會”的主要領導,是由國家任命的;最後評選出來的結果,加蓋的仍是國家的公章,可見,整個評選仍然是政府主導。凡是評選,總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政府把相關職能轉換到行業,就是為了體現行業的事情行業做,把真正有水平的大師推舉出來,做到更加公平、公正。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由哪個部門或協會來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在我國始終具有唯一性、權威性。而且四年一評,名額非常少,剛結束不久的第六屆評選,全國祇有78人榜上有名,其層層選拔過程,非常嚴格。
現在,有很多人詬病當代大師滿天飛,但是,此大師非彼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跟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所謂烹調大師、象棋大師等相比,無論是評選的過程還是最終的認定,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此,大師​​這個榮譽稱號放在工藝美術的後面,是最恰當不過的了。真正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定是德藝雙馨的:一方面,他們在行業內有很強的凝聚力,能夠為人師表,起領軍作用;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有獨門絕活,在工藝傳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的作品深受市場歡迎,價位高於一般水平,也無可厚非,這樣對整個工藝美術的產業化發展,才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轉載至 紫砂江湖 論壇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相關文章